开篇:撰写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吸收他人精华的过程,小编为您准备了1篇优秀范文,相信它们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提要】南京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具有建都文化厚重、办校兴学频繁、历史名人荟萃、巨著名篇丰硕的价值内涵。本文从创活大学语文育人课程体系、创建大学语文育人实践品牌、创设大学语文育人体悟情境三种视角深入发掘,探索南京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育的新路径。
【关键词】南京文化;大学语文教育;新路径;探索
我国地域文化根植于其所在地区的历史发展,是中华文明谱系的个性化音符,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与教育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亦是“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课程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核心要旨。南京文化在数千年的不断演进中得以积蓄沉淀,承载着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记忆,从教育视野审视地域文化的育人价值,将南京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深度融合,不仅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一个特色途径,也是将大学语文教育进行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
一、南京文化的独特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海纳百川,南京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我国传统文化的高地。诚如朱偰(2015)《金陵古迹图考》所言:“长安、洛阳、金陵、北京,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南京文化内含博雅之质,外赋华藻之形,具有浓厚而又独特的文化底色,在不同历史阶段都释放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行动引领力。(一)建都文化厚重古人云:“欲王西北,必居关中;欲营东南,必守建康。”(许辉,2001)南京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在我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常为兵家必争之地。南京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建康”见证六朝更迭中文化的融合汇聚,“金陵”以中朝风采焕发南唐文雅,“应天”作为留都繁荣大明文坛。南京作为我国的四大古都之一,是唯一一个没有由异族政权统治过的城市,并且在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多次勇担“救亡图存”的使命,“一旦中原和北方遭遇游牧民族的致命性冲击,南京就会成为中原华夏文明的避难所”。曲折而又辉煌的地域发展历程成就了南京在文化特征上的鲜明与多元,南京以救亡图存、薪火相传的角色传承中原文明火种,凝聚南北方的优秀文化元素,不仅成为我国古代的文化中心,还将其文化的影响力辐射至东亚各国。日本学者吉村怜先生(2002)研究认为,“从文化上来说,6世纪的南朝(按:以南京为中心)宛如君临东亚世界的太阳,围绕着它的北朝、高句丽、百济、新罗、日本等周围各国,都不过是大大小小的行星,像接受阳光似地吸取从南朝放射出来的卓越的文化。”南京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具有厚重的价值魅力,对于当代大学语文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启迪性。
(二)办校兴学频繁“天下文枢”是指天下的文化中心之地,“在华夏漫漫五千多年历史上,能够以‘天下文枢’之名立坊书额的,独有秦淮一地。”这句话真实地写照了南京在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贡献与地位。南京崇文重教的城市特质历史渊源深厚:东晋时期,谢氏众族子在建康乌衣巷“以文义赏会”,清谈玄理;南朝宋时,刘瓛在建康“聚徒教授”,发展儒家和易学;明朝时期国子监生源丰富,已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大学和留学中心;近代南京开新式教育之先河,创办多所教会大学,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教育模式。同时,以陶行知、陈鹤琴为代表的一大批扎根南京进行教育实践探索的先行者,对中国教育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南京在办校兴学中将价值理念、学术哲思代代传递,对地域历史文化再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相较于我国其他古都文化圈,南京文化呈现出谦和、淡泊和包容的文化态势,故获质厚尚气、“风俗习尚,华而不侈”之赞。“十朝都会”所积淀的文化底蕴为南京在不同历史阶段凝聚了教育优势,形成了崇文重教的文化氛围,折射出“仁且平”的文化精神,为不同地域生活背景的尚雅好学之士提供了文教为先、深厚中和的育人环境。
(三)历史名人荟萃南京作为中国南、北方文化的融汇地,位于长江文明起源的中心地域,具有深沉的物质文化精神,为中华文明史的千年绵延作出了重要贡献。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南京作为都城或大区域统治中心之时,凝聚了长江流域甚至全国的人才优势。谢眺、阮籍、陆机、陶渊明和鲍照等人繁荣六朝文学,南京的文化达到空前高度,和古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刘禹锡、李白、杜牧、王昌龄等使金陵怀古诗自成一派,千古传唱,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魏源的《海国图志》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部世界史著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向现代语文教育转变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四)巨著名篇丰硕作为士林渊薮的南京,在文学创作上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态,成为中国文脉中的扛鼎之地。在文学艺术领域,以《文心雕龙》《诗品》《画品》《昭明文选》《千字文》等为代表的著作分别是文章学、诗歌评论、绘画理论、诗文总集、儿童启蒙等不同领域的集大成者,开一门学科之先河,对后代进行相关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世说新语》《儒林外史》《红楼梦》《桃花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巨著名篇在现代文学发展中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古代帝王之州到近代共和圣地,南京文化在其独有的历史发展轨迹中不断蓄力积淀,承载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印记,是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现代大学语文文化资源宝库。例如,南朝刘勰在钟山潜心研究,写下《文心雕龙》,对后世文艺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清朝吴敬梓居秦淮河畔汲取灵感,创作《儒林外史》,将中国古代讽刺小说推入高峰;近代赛珍珠于金陵大学体会民俗风情,写出《大地》,塑造了跨越东西文化鸿沟的中国农民形象。南京所具有的鲜明文化禀赋有助于大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意识性、能动性来提高学习效率,学生所产生的新思想、新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为大学语文教育工作树立新典范,打开新局面。
二、南京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育的路径及启示
(一)创活大学语文育人课程体系文化之作用于大学,是大学生生不息的思想沃土和精神根脉,理性发挥地域特色文化力量,有助于大学语文人才培养突破同质化发展模式,实现启迪智慧的育人价值。具有千年文明史的南京将多元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所形成的深厚文化底蕴是大学语文教育生动鲜活的教育素材。教师在深入研究《老子》《都江堰》《齐桓晋文问事》等相关语文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充分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文化元素,以南京的历史典故、道德典范来更新阅读鉴赏与写作表达能力等教学内容,唤醒学生思考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以南京文化在文学、书画、物质遗产等方面的实践成果不断增强语文教学活动的包容力和供给力,从而达到文化的“化人”与语文的“育人”统一。同时,为达到智慧启迪的教育目的,可以南京文化重构大学语文教育话语。受国内外多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的影响,语言教学话语的外部环境发生着深刻变革,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为提高大学生的批判力、鉴别力、学习力,大学语文教育话语体系应及时更新。在横向上,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南京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差异比较,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的内在价值统一,彰显大学语文教育的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培养语文学习者的思辨能力与智慧性。话语构建也不是凭空杜撰,而是在传统话语基础上的再生产、再创造。以南京文化丰富教育话语,在纵向上以逻辑性、论证性为总把手,对文化发展脉络进行由浅入深的讲解,引用诗歌散文、戏剧小说中的经典话语来带领学生体验具有文化色彩的语言学习,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相结合的维度帮助学生以史鉴今,学会“观势”“用势”,为大学语文教育话语体系构建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二)创建大学语文育人实践品牌在党的带领下,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大学生群体是推动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语文教育可突出政治导向,以文化铸就高尚的品格特质。首先,要打造多方合作的语文教育格局,充分重视和利用南京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和大革命时期的重要活动地域,在一百年以来所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编制语文教育文化元素图谱。发挥以语文虚拟教研室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平台作用,与地方政府、社会文化基地、高校通力合作,构建“育人共同体”。其次,“育人共同体”要优先培育大学生形成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气质禀赋。根据大学语文教育的价值引领需要,在地方公共事务领域给予高校文化育人工程方面的优先落实安排,为大学生语文学习营造更优的文化环境,从而生发新时代大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大学作为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重中之重。但在新时代背景下完善大学语文教育体系,仍然任重道远,主要表现为语文教学的创新性不足,高校开展相关系列活动的领域与举措较为局限,无法满足处于“后物质主义”的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更加注重精神满足与个性追求。因此,学校需要充分重视时代背景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对已有地域特色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育成功案例的梳理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教师以对学生具有亲和力和启迪性的南京文化来改善语文课堂教学,融汇历史、文学、哲学和艺术等学科完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学校着力为学生的语言发展提供更多的教育保障,确保大学语文教育人才培养规划和相关建设的完善创新,从而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坚实文化基础的语文教育体系。
(三)创设大学语文育人体悟情境坚持古为今用,精准提炼与大学语文教育育人理念相同的南京文化思想精华。南京文化为新时代大学语文教育创新发展厚植了文化沃土,语文教育则为南京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了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高校需对二者的内在联系进行正确把握、科学阐发,从而推动南京文化之“魂”与大学语文教育之“体”相得益彰。教师结合实际育人需求赋予文化新的生机与活力,跳出传统文化研究模式,从情绪管理、理想信念、为人处世等贴合学生语文学习的方面对文化进行解读阐发,拓展文化的价值应用空间,使学生在感受教育“新意”的同时加强学习语言知识的主动性。坚持推陈出新,助力南京文化与大学语文教育深度结合。在语文教育中融入南京文化不应是简单机械地截取摘用,而应是利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对南京文化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以教育话语对文化进行丰富和更新。在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加强烈,反映在语文教学领域,则需要与学生的审美风尚进行有效对接。南京作为十朝都会,透露出“儒雅之气、豪杰之风、斯文秀美、亢朗冲融”,教育者可以从南京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美感推动语文教学内容和载体的发展创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打开方式丰富文化体验,从而昂扬学生斗志,为实现中国梦宏伟蓝图而不断奋斗。
三、结语
大学语文属于通识课程,存在广泛大量的学习者,同时又兼具文化和语言学习的特点,易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化元素。以南京文化为代表的地域文化既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又富有地域独特性价值元素,与大学语文教育的育人定位具有内在一致性。文化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将地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育,增强日常语文教学工作的文化内涵,大力推进传统文化遗产向现代语文学习转变,教授语言知识向培育情感价值转变,表层道德灌输向深层教育教化转变,鼓励高校学生以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与勇往直前的拼搏态势助力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以贯之推进向前。
作者:李柳 葛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