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撰写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吸收他人精华的过程,小编为您准备了1篇优秀范文,相信它们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摘要:中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应立足人才发展,充分结合社会企业用人需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该专业育人的本质要求。文章联系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际育人情况,指出当下人才培养中仍存在培养目标与应用需求不契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失衡、教学内容不丰富的问题。同时,以发展的眼光提出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策略,并对具体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互联网+”时代下,社会企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加速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是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学校应立足实际,应用科学的育人理论,高效的教学方法,多元的育人资源创新优质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综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特征、发展前景建设,融基础课程、导论课程、技能课程、项目课程于一体的课程体系,为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一、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应用需求不契合近年来,我国计算机行业发展速度飞快,由这一行业创造的岗位越来越多,且岗位的用人要求也在不断创新[1]。在此情况下,中职院校必须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略,才能保证输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满足社会企业的用人需求。然而,部分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缺乏行业敏感性,不能及时根据岗位用人需求调整专业育人目标,导致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专业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专业学生“学不能致用”的发展问题。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平衡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中职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问题。在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此问题具体表现在: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细,忽略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次数不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安排不平均,等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安排不平衡,势必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陷入理论知识储备丰富而实践技能水平薄弱的发展困境,最终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当下的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以国家课程的配套教科书为主,多数教师将精力集中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应用案例,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部分教师将课程大部分的时间用于讲解理论知识与基础方法,很少有时间为学生讲解课外知识,如该技术在社会企业中的应用方向、某企业对该技术的应用标准,等等。这样偏颇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的学习视野狭窄,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2]。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应用科学育人理论,奠定人才培养基础科学的育人理论是支撑人才培养的基础。优化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中职院校应多为任职教师传授相关育人理论,使其根据科学内容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首先,中职院校应积极进行育人理论培训。通过整合情境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学习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等专业教学理论,充实中职教师的育人头脑,使其能够将相关理论用于育人过程中,促进学生的科学发展;通过整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育人理论、实践性学习理论等育人理论,为教师树立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的教学观念,使其能自觉优化现行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其次,中职院校应积极宣传我国目前的育人政策、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政策,让专业教师了解教育改革、行业发展的前沿信息,为教师优化教学模式、调整课程体系奠定基础。比如,中职院校可组织专业教师多了解《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教育政策,使其明确当下中职教育发展的方向。中职院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学习《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让教师多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目前的发展需求和未来的发展道路,帮助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的细节。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促进综合素养发展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优化教学模式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中职院校应立足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实际教学情况,反思目前教学模式的教学不足,并综合该专业的发展方向、该专业的应用领域等多方面因素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人才培养教育内容的整合、人才培养教学活动的组织指明方向[3]。首先,中职院校应做好调查分析,明确该专业学生的具体发展前景,比如毕业生主要就职在哪些行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哪些岗位,毕业生主要负责哪些工作任务,毕业生就职后的职业晋升情况,等等。通过多方走访、综合调查,明确本专业毕业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制订的参考因素。其次,中职院校应深入解读《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标准》,根据标准中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实施建议,明确课程的实施方向与实施原则,为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进一步提供参考。再次,中职院校应做好与合作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其真实的岗位空缺、人才需求情况,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制订的参考要素。最后,中职院校融合多方面因素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方向标,为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多向发展奠定基础。
(三)优化传统教育过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般情况下,教师采取“预习+教学+复习”的方式进行专业教学,教学流程主要由知识与方法的呈现、讲解、练习与复习构成。这样的教学流程过于传统,且未体现学生的专业学习主体性,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直接发展。要实现对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有效培养,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灵活调整教育过程,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对此,教师可将信息化教学工具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发挥微课导学、线上直播讲解、微信沟通、线下教学、线上测评等多种教学方式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在课前、课中、课后得到充分培养。在课中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创新教学方法,通过灵活应用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学法、合作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使学生在课中学习时充分了解、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四)整合多元教育资源,丰富人才知识储备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发挥自身的组织教学作用,积极整合多种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多元发展奠定基础[4]。首先,教师应当聚焦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科书,根据教学主题、教学特征、教学重难点统整编排教科书内容,通过模块化的组合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易懂,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其次,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真实发展需求,整合相关育人资源,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助力。比如,教师可以将思政教学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教师可以将实践教学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中,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操作经验;教师可以将中职资源网中的有关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拓展资源融入课程教学当中,从而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再次,教师应以就业为导向整合相关教学资源,通过呈现职业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提前感知职场,为其日后的择业、就业提供帮助。需要注意的是,中职学生的学习精力与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教师一味地堆砌多种教学内容,只会增加学生的发展负担。对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并以合适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使学生轻松掌握更多专业知识,从而实现专业成长。
(五)完善教学评价模式,促进人才综合发展教学评价是育人模式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点环节。只有做好教学评价,才能让学生明确自身不足,促进其改正并提升。因此,完善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评价模式非常有必要。在实际育人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评价主体、评价节点、评价指标等不同角度出发,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确保教学评价结果公正、客观。在评价主体方面,教师应让学生、专业教师、合作企业负责人作为教学评价主体,通过呈现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专业人员点评等多种评价内容,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自身的发展缺陷,促进其反思提高。在评价节点方面,教师应使教学评价贯串学生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包括导入、知识讲解、合作探究等环节)、课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即时评价矫正学生的学习错误,避免学生在不必要的错误上浪费时间和精力。在评价标准方面,教师应综合中职人才培育标准、社会企业人才选拔标准等多项标准设计教学评价标准,使教学评价模式更加立体,实现对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全方位培养。需要注意的是,中职学生的个人发展水平良莠不齐,完善教学模式时,教师应考虑不同情况下学生的发展潜能,使教学评价适当分层,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课程体系建构策略
(一)设计基础型课程,夯实专业发展基础基础型课程指的是公共基础课程,包括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职业道德法律课程、职业生涯课程等多种课程。在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设计基础型课程,对于提升中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发展有积极意义。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时,教师应做好基础型课程的设计工作。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发展需求,合理选择基础课程,并做好课程教学内容的管理与学时安排,确保学生能够接受公共基础教育,形成良好的科学观念。对此,教师可以采取匿名调查的方式给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发展需求,在数学、语文、网络基础、心理学等课程中任意选择四门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并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确定基础型课程体系安排,以此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设计导论型课程,提升学生专业认知导论型课程指的是介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这一类课程的体量较小,其功能在于让学生对该专业形成大致的认知。导论型课程看似无足轻重,却会影响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看法,间接影响其学习、发展的积极性。在设计导论型课程时,教师应从整体发展的角度对该专业教学内容、发展方向、对口工作、主要教学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绘制思维导图,借助图表加速学生对该专业课程体系的认知。除此之外,为了使学生产生专业学习的发展兴趣,教师可以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现实应用案例融入导论型课程,使学生认识到该专业的应用意义,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的积极性。
(三)设计技能型课程,促进专业能力发展技能型课程指的是能促进学生专业发展的课程。做好技能型课程的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积极意义[5]。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应考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具体就业需求,综合现阶段社会企业用人标准调整课程体系内容,确保技能型课程能够发挥其专业育人功能,提升该专业学生的择业、就业核心竞争力。需要注意的是,该专业的技能型课程较为繁杂,包括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设备维护与营销、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数字影音后期制作技术、网络布线等多个课程。如果将所有课程都纳入技能型课程体系中,势必会加剧学生的专业学习负担,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成长造成负面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其规划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具体发展需求分类整合课程内容,使学生在精准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发展自身的专业能力。
(四)设计项目型课程,锻炼专业实践素养项目型课程是一类实操课程,旨在借助真实工作项目锻炼学生的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操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素养,它是由技能型课程衍生而来的。在人才培养中,教师可根据技能型课程的阶段性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项目,让学生作为项目主体参与工作,让学生在项目操作中实践所学内容,使其充分掌握所学理论知识与操作方法,实现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有效培养。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合作企业沟通与交流,将企业的真实项目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接触项目、实践项目的过程中提前了解专业的工作内容,锻炼其实践能力。综上所述,目前的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在培养方向、培养过程、培养内容上仍存在不足,只有解决相关问题,才能发挥中职专业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与素养发展。对此,学校不仅要对育人理论基础、育人目标、育人过程、育人资源、育人评价模式进行优化与调整,还要创新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通过增设多种类型课程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保证学生成为高质量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吕丽清.“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J].亚太教育,2021(24):19.
[2]肖丽萍,谢泉根,肖绍,等.岗课证赛深度融合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4):137.
[3]王思芸.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1(12):258.
[4]陈心屹.课程思政在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渗透[J].亚太教育,2021(23):65.
[5]叶建辉.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1(48):100.
作者:杨艳花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