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科院期刊分区?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载体和媒介。学术论文数量越来越多,但研究人员的精力非常有限。因此,学术期刊的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读者提供参考,帮助科研机构对其成果进行评价。
一、什么是中科院期刊分区?
中科院期刊分区其实就是把所有的期刊按照一定指标划分为四个层次,类似“优、良、及格”等。最开始,这个分区只是为了方便图书管理及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和期刊评估。
随着影响力的推广,逐步也融入了论文本身质量的评价,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层次标签。每年,中科院SCI分布法会在10月份定期发布。概括的说,它将总体学术期刊按照13个大类学科(数学、物理、化学、地学、地学天文、生物学、农林科学、医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管理科学、社会科学)和176个小类学科,将每个学科的期刊按照影响因子高低划分为四个区:1区(前5%),2区(5%-20%),3区(20%-50%)以及4区(后50%)。
但是,这种一概而论的期刊分区具有几个难以规避的争议点。
其一,专业领域不同,对学术论文的评估体系也不同。简单按照影响因子来分区容易误伤一些专业的学术成果。比如,计算机领域,重会议论文胜于重期刊论文,计算机期刊大部分容易被误划等等。在核物理领域,2018年的中科院SCI区分方法说明及其测试结果甚至引起了轩然大波。当然,部分学科体系的期刊分区表已经在研究制定,用来进一步了解本领域内的学术期刊影响力。
其二,划区与期刊真实质量并非完全对接,存在一定误差。
正是因为简单粗暴的三六九等划分区使得很多知名杂志可能也位列2区,比如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和Bioinformatics。
二、汤森路透JCR分区
汤森路透JCR分区每年出版一本《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JCR对86000多种SCI期刊的影响因子等指数加以统计。
JCR将收z录期刊分为176个不同学科类别。每个学科分类按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低,平均分为Q1、Q2、Q3和Q4四个区:
三、中科院一区二区三区是怎么划分的
一区、二区、三区的划分是根据SCI(科学引文索引)杂志的影响因子(IF)确定的,即每年SCI收录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除以该杂志所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衡量该杂志影响力的指标。
根据SCI收录的论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进行排名,前30%的杂志为一区,30%-70%的杂志为二区,70%-100%的杂志为三区。
一区的杂志包括自然科学领域的《自然》、《科学》、《细胞》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美国经济评论》、《经济学季刊》等。
二区的杂志包括自然科学领域的《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地球物理学报》等,社会科学领域的《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等。
三区的杂志包括自然科学领域的《环境科学学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等,社会科学领域的《中国公共行政》、《广东金融学院学报》等。
四、中科院分区和JCR分区的区别
(1)分类方式:中科院分区主要基于SCI论文的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进行分类,分为一区至四区;而JCR分区则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将期刊分为多个大类和细分类别。
(2)适用范围:中科院分区主要适用于中国学术机构的评估和管理,对国内期刊的影响力进行排名;而JCR分区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期刊评价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学术界。
(3)评价标准:中科院分区主要根据SCI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评价,主要考虑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而JCR分区则综合考虑了影响因子。